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稳增长方案》),针对“建材市场需求不振,结构性问题突出,行业稳增长任务艰巨”,提出了“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稳增长方案》出台,为水泥行业提供了“结构调整,稳增长”的政策支持。
一、水泥行业对企稳向好翘首企盼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2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四稳”并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建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企业数量众多,市场规模较大,产值占比较高、带动就业人数众多,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基础较好。水泥行业稳增长不仅是无机非金属业稳增长的基石,更是建材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组成。
目前,水泥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发展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从需求形势来看,我国水泥市场需求连续4年大幅下滑。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累计水泥产量18.25亿吨,创下十五年的最低值。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8.15亿吨,同比下降4.3%,市场继续下行趋势加重。从供给形势来看,我国水泥产能供需矛盾加剧,2024年熟料实际产能利用率预计53%,比2023年下降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6.2%)23.2个百分点。从发展基础来看,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六成左右,还有继续提升的潜力。从行业运行和生态建设来看,水泥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价格战蔓延影响水泥行业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行业生态建设亟须加强。2024年水泥行业利润25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20%左右,较2019年利润总额1867亿元的最高峰下降约86%。2025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预计达到150亿-160亿元。这一盈利主要依赖煤炭成本下降、一季度水泥行业自律意识加强带来价格阶段性回升,然而二季度水泥无序竞争加剧,价格下跌,盈利恶化。下半年水泥需求难改同比下行的趋势,压力陡增。水泥行业对反内卷、稳增长、强自律呼声愈发强烈。稳定预期,防止因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持续低价导致的通缩预期强化,助力经济企稳回升,守护产业根基、遏制过度竞争和严重内耗已迫在眉睫,也顺应了水泥行业对企稳向好的翘首企盼。
二、要求盈利水平、绿色建材规模、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均有提升
《稳增长方案》强调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进一步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增长的目标要求是多维度的。《稳增长方案》提出“2025—2026年,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并提出“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定量指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质量、技术、服务、绿色低碳等价值维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必要的。
《稳增长方案》对水泥行业有五项工作举措:一是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二是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三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四是拓展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消费潜能;五是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三是加强监测调度。
三、反内卷、调结构、强自律、稳增长
1.反内卷
水泥行业反内卷主要是反低价倾销。要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严格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竞争行为,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
2.调结构
水泥蓬勃发展期已过,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分析,未来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将呈逐年下降趋势。产能过剩问题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调结构是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实施的工作。近期,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禁新增水泥熟料产能。《稳增长方案》首提产能治理,要求“水泥企业要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的统一。《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工信部原〔2024〕206号)对产能严重过剩区域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接收产能指标做了严格限制。《稳增长方案》再次强调“严禁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转移水泥熟料产能”。
二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技术政策等“五把尺子”法规标准作用,加强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等约束性政策作用,对低效产能形成“挤出”效应。同时,《水泥行业规范条件》也给企业分级分类管理预留出政策空间。
三是市场化退出低效产能。近年来,水泥行业采取推进联合重组、交叉持股、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手段,以期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缓解了交叉市场碾压。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是市场秩序稳定的保障。《稳增长方案》提出“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社会资本,探索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旨在加快低效产能退出。
四是产业升级。水泥龙头企业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研发新品种,“一带一路”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和渠道优势等探索新的赛道,积极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3.强自律,稳增长
《稳增长方案》要求“重点企业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利润是衡量稳增长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利润也是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数智转型等再投资的重要保障。水泥行业利润修复、稳增长的基础还要继续稳固。
水泥行业实现稳增长的根本在于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要坚持从供需两侧发力,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
《稳增长方案》提出,“强化行业自律,组织开展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这是对“以错峰生产为主要抓手的行业自律”工作的肯定。从多年的实践看,水泥行业盈利优劣取决于行业自身的供给变化和价格修复,归根结底取决于行业自身的工作。这就需要全行业凝心聚力,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当前,要继续有效落实好错峰生产政策这个行业稳定“压舱石”,全力推进超出备案产能的置换工作,在此基础上,找准着力点,践行党中央“反内卷”“治理无序竞争”的要求。
实现水泥行业稳增长,需要构建由政府、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治理体系。要增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发力推动落后低效水泥产能退出,改善供需关系。要加强对水泥产能利用率、营收利润率、亏损面、产品价格等监测,规范竞争长效机制。要倡导先进的水泥行业价值观,强化行业自律,营造健康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这需要广大水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以长远眼光和行业大局观积极践行自律承诺;需要各级行业协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担当起组织协调的重任;需要政府对行业给予支持、指导、规范和政策空间。唯有凝聚合力、勇于创新,水泥行业才能在新征程中涅槃重生稳增长,为服务国家建设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作者:李琛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 政策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