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试块强度低(即抗压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标准)的处理,需以“区分试块问题与实体质量”为核心,遵循“先核实、再检测、后评估”的逻辑,确保处理结果既符合规范要求,又保障结构安全。
(一)优先核实试块强度低的原因(排除非实体因素)
试块强度低可能是试块自身制作、养护或送检环节的问题,而非实体混凝土质量缺陷,需第一时间排查。
(1)试块制作是否规范
1)核查《混凝土试块制作台账》(是否记录取样部位、坍落度、制作人员)、监理见证记录(是否全程旁站);
2)检查试块振捣是否到位(是否用振动台振捣至表面泛浆,有无蜂窝、气泡密集等缺陷);
3)检查试块外观(是否有蜂窝、缺角,尺寸偏差是否≤±1mm),判断是否因振捣不密实导致强度偏低。
(2)养护条件是否达标
1)标准养护试块。核实标养室温度(20±2℃)、湿度(≥95%)是否连续达标,养护龄期是否准确(通常为28天,提前或延后都会导致强度偏差)。
2)同条件养护试块。核查是否与构件同环境养护(是否覆盖保湿、避免暴晒或受冻),累计养护温度是否满足600℃·d(龄期计算错误会导致强度未达设计值)。
(3)送检环节是否合规
1)试块标识是否清晰(部位、强度等级、浇筑日期是否与委托单一致,避免错送);
2)监理是否全程见证取样、封样(排除“调换试块”等人为问题);
3)检测机构是否具备CMA资质,试验操作(如加载速率)是否符合规范(检测失误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二)若试块环节无问题,立即检测实体混凝土强度
若试块制作、养护、送检均合规,需认定“试块强度低可能反映实体质量问题”,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对应部位实体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
(1) 确定检测方案
由监理单位根据核查结果,组织施工单位编制《实体强度检测方案》,明确检测部位(需覆盖试块对应的构件,且选取受力最不利部位,如梁端、柱底)、检测方法(优先钻芯法,辅以回弹-取芯综合法)、芯样数量(单个构件≥3个,芯样直径≥100mm),报建设单位审批。
(2)委托检测
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需具备专项资质),监理单位全程见证检测过程(芯样钻取、运输、试验),留存影像记录。
1)首选钻芯法(最直接可靠)
在试块对应的构件(如梁、柱、板)上选取代表性部位(优先选受力关键区,如梁跨中、柱根部)钻取芯样,数量≥3个(单个构件),芯样直径≥100mm(确保与试块强度的关联性)。检测芯样抗压强度,结果作为实体强度的“仲裁依据”(比回弹法更直接反映内部质量)。
2)辅助验证方法
a.回弹法+碳化深度检测。通过测表面硬度估算强度,结合碳化深度修正结果(适用于初步筛查);
b.超声-回弹综合法:利用超声波测内部密实度,结合回弹值提高检测精度(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或复杂构件)。
(3)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机构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明确实体强度值(如“该批次构件实体强度推定值为XXMPa”)。
(三)根据实体强度检测结果制定处理方案
施工单位将试块不合格报告、实体检测报告、构件设计图纸等资料提交设计单位,申请安全性评估。设计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根据实体强度与设计值的偏差,出具书面《结构安全性评估意见》,明确以下四类结论之一:
结论一:实体强度≥设计值的90%,且验算满足承载力、耐久性要求→“无需处理,可验收”。
若实体强度低于设计值,但偏差较小(如设计C30,实体检测27~30MPa),且设计单位验算后认定“承载力、裂缝控制等满足规范要求”。由设计单位出具《强度评估意见书》,明确“虽略低但不影响结构安全”,无需加固处理。各方(建设、监理、施工、设计)签署《试块强度低处理确认单》,附实体检测报告和设计意见,作为验收依据。
结论二:实体强度<设计值的90%,但局部加固后可满足安全要求→“需加固处理”(明确加固范围、方法)。
若实体强度低于设计值较多(如设计C30,实体检测<27MPa),或设计验算显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由设计单位出具《加固设计方案》,明确加固范围和方法(如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碳纤维法等)。施工单位按加固方案施工,监理全程旁站监督(确保加固材料、工艺符合设计要求)。加固完成后,再次委托检测机构复检(如钻芯法检测加固后结合部位强度),合格后方可验收。
结论三:实体强度<设计值的70%,或加固后仍不满足安全要求→“需返工处理”。
若实体强度远低于设计值(如<设计值的70%),或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如内部疏松、裂缝贯通),设计单位评估后认定“加固无法满足安全要求”。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是否拆除返工。返工前需制定专项方案(含拆除安全防护、构件替换计划),返工后重新浇筑混凝土并制作试块送检,合格后按正常流程验收。
(四)处理过程中坚持的关键原则
(1)流程不可逆。需先核查试块有效性,再检测实体,最后由设计评估,禁止跳过环节直接处理。
(2)全程留痕。所有步骤需有书面记录及影像佐证,确保可追溯。
(3)安全优先。若实体强度严重不足,需立即暂停该部位后续施工,待评估合格后复工。
通过以上流程,可实现“从问题发现到闭环处理”的全链条管控,既保障工程质量,又符合验收规范要求。
(五)闭环管理:资料归档与责任追溯
试块强度低只是“预警信号”,最终处理需以实体检测结果和设计单位评估为依据,既不能因试块问题过度处理,也不能忽视实体质量隐患,确保结构安全与工程合规性统一。
所有处理过程需形成完整资料:试块报告、核查记录、实体检测报告、设计评估意见、加固/返工方案、验收记录等,各方签字盖章后归档(保存期≥50年)。
若因施工单位(如配合比错误、振捣不足)、监理单位(如未监督养护)等责任导致强度低,需按合同约定追责,落实整改措施(如加强后续试块管理、优化混凝土施工工艺)。
(六)试块强度不合格的源头预防对策
预防是减少不合格的核心,需从混凝土生产、施工到试块管理全流程管控。
(1)原材料与配合比控制
1)原材料严检。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场时需提供出厂合格证,按规范批量复检(如水泥强度、砂石含泥量、外加剂适配性),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
2)配合比精准设计。由实验室根据强度等级、施工环境(如高温、低温)设计配合比,现场严格按配比称量(误差≤±2%),禁止随意加水或调整比例。
(2)试块制作与养护规范化
1)试块制作标准化
a.从浇筑部位随机取样,一次浇筑≥1000m3时每200m3留1组试块(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
b.试块振捣用振动台(避免人工振捣不均),确保密实无气泡,表面抹平后标识清晰(部位、强度等级、日期);
2)养护环境严格管控
a.标准养护试块立即送标养室(温度20±2℃、湿度≥95%),或用养护箱/饱和石灰水养护。
b.同条件养护试块与构件同环境放置(覆盖、保湿),龄期按600℃·d控制(累计温度达标),避免暴晒、受冻或碰撞。
(3)检测与管理机制强化
1)送检合规化。试块由监理见证取样、封样,送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杜绝“假试块”“换试块”。
2)过程巡检。质检员每班次检查试块制作、养护情况,记录存档;对强度波动大的批次(如同一配合比试块强度差>10%),立即排查原因(如搅拌不均、原材料波动)。